民航热点
民航让区域经济“飞”——各地实施优先发展民
■“航空大都市”理念的践行者 “中原崛起,民航优先”战略自2007年起提上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2009年以来,河南省和郑州市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5.7亿元支持郑州机场开拓航空市场,其中仅2011年就达3.3亿元。洛阳、南阳两市每年也拿出数千万元支持航空公司开辟航线航班。 近一年来,“航空大都市”理念进一步启发了河南省领导,“真正的‘航空大都市’,将是城市规划、机场规划以及商业策略三位一体的联合,而一个有机的整体明显不同于简单的个体之和”。基于这一认识,河南省政府从“强航空运输、强综合配套、强临空产业”三方面着力,加快谋划航空经济发展。依托郑州机场,一座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核心区48平方公里的现代航空城将拔地而起。目前,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已在这里落户,富士康等40多家企业入驻航空城。航空城的签约项目已达19个,合同金额144亿元。 郭庚茂2月下旬率团在中东迪拜考察航空业发展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河南已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今年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70%在郑州生产,主要面向国际市场销售,下半年每天可以产生200吨的国际货运量。”随着航空城产业聚集作用的日益显现,河南省发展民航业的信心更足了。 ■24份合作协议一个共识 2010年,河北省专门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全省民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所以说这次会议特殊,就在于参会领导扩大到了相关县党政“一把手”,河北对民航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无独有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阿拉伯国家的旅游、经贸合作“磁场”渐强。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多次表示,希望打造更多空中“丝绸之路”,拉近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距离。作为面向东盟的门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民航在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互融互动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时期,广西将继续把民航建设放在交通建设的突出位置,计划投入170亿元建设15个重大民航项目。 如今,像河北、宁夏、广西这样的省(区、市)越来越多,各级政府对建机场、开航线,推动当地民航业快速发展的渴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这几年,每逢“两会”期间,都是民航局领导各种会谈、会见最多的时候。许多省(区、市)的领导纷纷利用这段时间,与民航局共同商讨当地民航发展大计。据统计,仅2011年,就有24批、涉及17个省(区、市)的40位省级领导,到访民航局商谈当地民航发展事宜。自2010年以来,民航局已与24个省(区、市)共同制定了促进当地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年来,民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可谓实实在在。许多省(区、市)在发展当地民航业上与民航局达成共识:机场特别是大型机场已突破了原有的单一运输功能,也不再仅仅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方面,通过与诸多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另一方面,通过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优势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的“航空大都市”。 ■吸引投资和就业的新催化剂 随着速度经济时代的到来,可达性成为了现代人选择居住地,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选择总部,现代工厂选择厂址的首要因素。这种变化源于如今人们对地点的新的度量方式已经不再是空间,而是时间和成本。而喷气时代的航空运输,正是促使这一改变的根本动因。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像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医药、精密仪器等一大批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产品,对航空运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趋向性自然也随着民航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这是近两年外界对苏北城市淮安的评价,因为如今的淮安已成为继东莞、昆山之后又一个台资企业密集区和品牌企业聚集区。2011年,淮安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1亿美元,增长53.1%,其中台资到账9.03亿美元,占比56.1%。淮安市市长高雪坤在2012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台资高地快速崛起”来评价当地台资企业的聚集。而追溯到2006年,同样是郭台铭,当他决定投资15亿美元建立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并承诺“我要在淮安再造一个昆山”时,除区位、成本等优势外,正在规划设计中的淮安涟水机场也是他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涟水机场已经成为了淮安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吸引产业集聚的一张重要名片,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感慨地说:“涟水机场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产业集聚和战略转型的新抓手 “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的年均增速达到27.1%和20.4%,分别是全国平均增速的1.92倍和1.58倍。而依托滨海机场谋划临空产业区发展的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也更多地尝到了“甜头”。 “梧桐引来金凤凰”。自2005年,天津保税区空港经济区规划了11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开发航空核心产业。2007年空客A320总装线落户天津后,上下游近100家航空制造企业落户天津机场周边,正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此外,天津市还设立了以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为主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如今,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航空航天配套服务业也在积极跟进,航空城建设初具规模。 2011年12月8日,大庆市市长夏立华陪同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视察大庆市服务外包产业园时曾这样说过:“石油总有开采完的一天,大庆一定要转型。”未来的大庆将构建成片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转型,如何走出去?“这些设想,都离不开机场的修建和民航业的发展。民航业对于壮大接续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大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给出如是答案。 未来5年,大庆市将开辟国际航线、建设干线机场,构建现代交通网络,一个新大庆将矗立在人们眼前。 ■西部不再遥远 一首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曾让西部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如何能拉近中西部省(区、市)与外面世界的距离?答案其实很简单 近日获批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突出强调了交通,其中民航要重点加强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建设,新建一批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省(区、市)确立了优先发展民航战略,西部地区民航业发展也呈现出了喜人态势。2009年西部地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增速首次高于东部地区,这一态势一直延续至今。2011年,西部地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增速分别达到14.7%和10.0%,远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宁夏、重庆、贵州、广西等“榜上有名”。西部地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比重逐年提高,从2008年的22.8%提升到了2011年的25.7%。 “十一五”时期,固原、腾冲等一大批支线机场建成使用。2011年新增的西藏日喀则、甘肃的金昌和张掖、内蒙古的阿尔山、巴彦淖尔5个机场,也均为西部支线机场。很多西部省(区、市)领导纷纷表示,这些机场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的窗口,更重要的是,民航也正在间接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观念。 在新疆,借着民航系统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东风”,民航业在“快车道”上稳步前行。2011年,全疆16个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高达21.6%,居全国第三位,货邮吞吐量增速达到14.7%,排名同样跻身全国前十位,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 民航业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巨大反哺作用也日益凸显。哈密机场2008年通航,随着乌鲁木齐—哈密航线、郑州—哈密—乌鲁木齐等航线的开辟,先后有华电、国电等20余家央企到哈密投资开发,150 余家国内知名企业集团进驻哈密参与商贸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开发建设,有力促进了哈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西藏自治区区委书记陈全国用“空中金桥”来赞誉民航业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其实民航不仅仅架起了连接全国各地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桥”,更助推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腾飞。 |